关爱妇幼健康
提高出生人口素质

婚育保健 当前位置 : 首页 > 婚育保健

【健康促进】解读--母婴健康素养55条(第二十七条)

发布日期:2018-08-27 16:03     阅读:2143次

(二十)父母或看护人应当经常与婴儿交流,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要。
   父母或看护人在养育小儿的过程中,要细心观察小儿的需求,婴儿(尤其新生儿)不会说话,常常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。 婴儿自从出生起就是一个主动的交流者,通过哭、感官以及情绪的表达进行交流达到目的。哭是婴儿最早的“语音”,1个月的婴儿用不同的哭声来表达饥饿和疼痛,通过哭声控制家长的行为,吸引大人对自己的注意。之后,婴儿就会用微笑表示自己的各种满足。当需求 (如吃、换尿布等)得到了满足就露出愉快的微笑,没有得到满足就烦躁不安、哭闹。在日常的抚养和游戏中家长对婴儿各种的要求做出反应,经过不断地重复,婴儿也逐渐学会了运用姿势、情绪和发声表达自己。如对新奇的东西表示出感兴趣的表情,对疼痛表示出痛苦的表情,对不喜欢的东西、声音、气味表示出厌恶。当熟悉的成人在身边时就显得愉快,分离时则悲伤。

    在婴儿成长过程中,还有很多行为不是依靠被动的条件反射而获得的,而是通过观察模仿。观察性学习,是一种相对更有主动性、更社会化的过程。通过模仿,婴儿能对照顾他的人作出反应,并影响他。出生不到一周的新生儿就具有模仿能力,能够模仿成人的面部动作。比如愉快和悲伤。这就是说,如果你对他微笑,他也可能对你微笑。你对他伤心,他也可能露出悲伤的表情 这种模仿不见得是有意识的,但是已经足以引起成人的喜爱并继续和他做这种游戏了。

    因此,父母或照顾者应当经常与婴儿交流,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要。婴儿也需要交流,交流可增进亲子感情,可促进婴儿适应环境的能力,促进婴儿神经心理发育,如母亲在哺乳过程中,通过和婴儿皮肤的接触,爱抚,目光交流,微笑和语言,可增进母婴的感情交流,有助于乳母和婴儿的情绪稳定,有益于婴儿的智力发育。交流包括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,言语交流是说出来的话,非言语交流包括面部表情、眼神和姿势。非言语交流传达着真实的情感,在感情沟通上的作用甚至胜过言语交流,是言语交流不能替代的,绝对不能忽视。

1. 0-6个月婴儿

多给宝宝爱抚,用心、用眼神、用温暖的双手使他感受到关心和安全。

    微笑着、看着宝宝,跟宝宝讲话,鼓励宝宝微笑地回应并发出应答的声音

    鼓励与别人互动:当宝宝见到别人时,引起宝宝注意他人的脸部,让他们对宝宝讲话,并且对宝宝做出不同的面部表情。

    抓住宝宝的双手拍手,或是轻轻捏宝宝的脚趾,一边做一边跟宝宝用愉快的声音讲话,这也是建立对身体的自我意识。可以利用各种适当的机会做这样的活动,如在换尿布和洗澡的时候。     

    当宝宝醒着的时候,亲热地抱他/她,眼睛看着宝宝,用愉快的声音吸引他/她。


2. 7- 12个月婴儿

  把宝宝抱起来之前,伸出双臂,在伸开你的双臂抱孩子之前,等几秒钟看孩子是否张开双臂伸出手来。

    拉着他/她的双手,眼睛看着他/她唱有节奏的歌、儿歌等,还可以加入拍手游戏,唱拍手歌。

    与宝宝玩捉迷藏游戏:与宝宝一起寻找。在游戏中用不同的语调和姿势表达感受,如东西看不见了寻找时的疑问或惊讶语调、找到时的欢快语调,不断地鼓励宝宝注意游戏者的脸部。这个游戏也是培养孩子“客体永恒”的概念和信心,知道东西看不见了但仍然存在,通过努力可以找到。

    做照镜子游戏:将宝宝放在镜子前,做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并鼓励宝宝注意镜子中的宝宝,与镜中的宝宝咿咿呀呀地发音、打招呼、拍手。引导小儿看自己本人,再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早期认识自我。

    带着宝宝会见不同的人,如亲戚、朋友和友好的陌生人,观察宝宝是否会辨认他们。通常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很害羞,微笑着用愉快的言语鼓励宝宝。用宝宝的手触摸你的鼻子、眼睛、嘴巴,并且用宝宝的手摸他/她自己的这些部位,一边做一边说出这些身体部位的名称,如“妈妈的鼻子”、“宝宝 (用宝宝的爱称)的眼睛”。这也是增加宝宝的自我意识。



温馨提示:

◎养育宝宝比较辛苦,家长也要关心自己的身体、心态和情绪,只有自己情绪好才能喜欢照料孩子,跟宝宝相处起来就充满精力和乐趣,更加积极。

◎提醒:与宝宝玩时要注意安全 

官方微信

版权所有:太湖县妇幼保健院
医院地址:安徽省太湖县法华路262号
皖ICP备08103299号-2      皖公网安备34082502000077号
技术支持:众和网络

办公室 : 4162062
妇产科门诊 : 4188295
妇产科病区 : 4162133
儿童保健科 : 4160396
儿科病区 : 4162009